营销方式有很多种,定位营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网络营销、数据库营销、事件营销、会议营销、俱乐部营销、口碑营销……举不胜举,都有道理。但是纵观企业面临的营销状况,世界上只有两种营销,一种是高成本营销,另一种就是低成本营销。
高成本营销下的市场回报
“高成本营销”很好理解,比如保健品象脑白金和黄金搭档、哈药六厂的各类药品、统一和康师傅的饮料、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可乐、阿迪达斯和耐克的运动品、蒙牛和伊利的牛奶等产品,锁定大大小小的电视和大大小小的报刊,一年四季大量的投放广告,产品跟在广告后面开疆阔土。高成本的营销不仅攻占了一个个市场,还养活了一批批媒体代理商和广告策划人。为什么这些快速消费品要做“高成本营销”呢?主要还是和这些产品的特性与消费者行为有关。要说蒙牛牛奶和伊利牛奶究竟有什么区别?阿迪达斯的运动鞋和耐克的运动鞋孰优孰劣?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哪个更好喝?……相必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喜好,大多数人还是根据自己的感性认知和个人偏好来购买。而在质量和价格差别极小的情况下,这些产品该怎么做才更能取悦消费者呢?只有拼广告,谁的推广活动声势大、谁的代言人更大腕儿、谁的广告做得更煽情、谁的广告无孔不入……谁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认知,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提高产品的产销量和所谓的品牌忠诚度。--()专业分享网店经验,提供货源信息!
“高成本营销”固然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并非适用于所有行业和企业,一些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习惯并不是以消费者的感性认识为转移的,就像现在低迷的房地产业,只要你的房子没有真正降价,消费者依然会无动于衷,那怕是你的广告打的多漂亮,推广活动做的多有人气。消费者看重的是你实实在在的产品,关注的是你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如果硬把这样产品和市场通过“高成本营销”运作,结果会怎样呢?
中华英才和智联招聘的例子最为典型。两者为了争夺网络招聘市场的份额和地位,多年来持续通过风险投资在国内市场大把大把的烧钱,每年的推广费用都用亿来计算,尽管在各大城市的各大电视、报刊、网络都进行了全方位广告投放,把知名度打造得空前响亮,可就是不盈利,甚至中华英才网一不小心成了美国巨兽公司的囊中之物。时至今日二者仍然在巨亏中,赢利预期遥遥。众所周知,“广告、人海、价格战”三板斧的营销逻辑也很简单,先用全方位地毯式的广告轰炸打响知名度,再用成百上千的销售员四处出击拉客户,最后用价格战来打压各地区域竞争对手。但他们忽略了人力资源服务业所面对的服务群体特性和地域特性,除了少数市场形成优势外,大部分市场处于亏损,赔钱赚吆喝。
战略战术下的低成本行销企划
“少投入、高产出”是所有市场行销企划所追求的境界,人力资源服务业也不例外。无论是有形的人才招聘市场,还是无形的报刊网络服务,还是具体的人事外包服务,它们都是通过针对某一单个特定对象的服务。应该说,人力资源服务业属于典型的互动消费模式,“高成本营销”除了能快速带来知名度的问题之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低成本营销”的策略更为实用。
为什么我们不崇尚“高成本营销”的思维呢?因为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求职者对服务有不同的要求,而在服务的过程中互动沟通非常重要,不同的沟通和不同的互动会产生不同的客户体验和服务效果,砸钱做广告只能产生品牌的知名度,但决定不了客户对你的产品和服务(沟通的能力和互动的效果)的认知度和感受度。
纳杰人才从2002年创立初期的报纸和网站发展到现在“会+报+网”、“猎+培+派”等服务架构的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一直都是遵循做“低成本营销”。在六七年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低成本营销理念下,纳杰人才逐步摸索和实践出一套属于纳杰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营销思路,在这六七年的市场竞争中,比纳杰有资金雄厚、比纳杰花钱大方的竞争对手很多,可结果是纳杰还活着,而且活得还不错,可竞争对手呢,换了一茬又一茬。纳杰现在不仅做到了武汉最大的人才服务机构,而且进入到华中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导者的阵营中。在纳杰的创始地武汉,“智联招聘”的报纸业务抱憾出局,盛极一时的“求职易”烟消云散,“前程无忧”业务人员也不在盛气凌人……纳杰人才的“突围之旅”完全靠自己的积累和发展。对于没有一分钱风险投资的纳杰来说,这种走跨越式和内涵式发展的智慧值得纳杰人引以为傲,相较与那些委身于外资的同行来说,纳杰作为民族品牌的发展尤其可贵。
通过构建多元化产品的有机整合效应,发挥不同资源之间的关联性优势,这就是纳杰“低成本营销”策略的核心所在。对于人力资源服务,“招聘会+招聘报+招聘网”的三维招聘模式和“猎头+培训+派遣”的整合人事服务模式,形成六者既是产品,又是服务,既是广告,又是渠道的整合优势,从而赢得企业和求职者的信赖。纳杰人才始终坚持资源整合下的“低成本营销”策略,2007年12月进入南昌市场,2008年10月进入合肥市场,随着产品服务区域的延伸,纳杰的“低成本营销”策略很快便赢得在南昌、合肥地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领先地位。和部分招聘网站同行疯狂烧钱打广告的费用相比,纳杰人才的发展之路显得更为稳健和高效。纳杰人才坚持市场分额和服务质量双效并轨的发展机制,即使在推广费用远不及其他人才企业的情况下,纳杰人才自2004年起持续保持了300%的营收增长。
对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营销人来说,铺天盖地的广告和人海营销手段并是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展的根本。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进入了服务营销和细节营销的时代,在同一类产品中精耕细作,不断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洗发水领域宝洁案例值得业界所思考。
低成本营销方显市场营销精髓
众所周知,作为近些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中国中小型企业,营销费用十分有限,在没有巨大资金实力的情况下如何把营销做的活色生鲜,这才是营销人的价值趋向。用没有足够资金实力下的“低成本营销”取得忧于“高成本营销”的效果,这更能考验营销人的智慧和水平,也更需要行销企划人持久的探索和研究。“低成本营销”并非是源于资金实力的多寡,而在于产品特性的定位,行业特点、产品特性或消费行为是决定一个行业和产品是否更需实行“低成本营销”策略的。像传媒业、咨询业、餐饮业、酒店业、银行金融业等一些服务类企业,此外还有一些大型工业产品等等,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对应的消费群体相对个性化,只有通过持续和深度的客户体验才能赢得口碑和塑造品牌,高成本广告推广的意义并不大,这些行业的营销更须在如何进行“低成本营销”上下工夫,这决非是这些企业资金不足。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营销是一个需要企业和个人之间深度沟通和持续互动的服务过程,找工作不像吃饭刷牙洗脸,每天都得吃,每天都得用,每天都得换,招聘和求职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偶然性和非常明显的地域性,靠广告很难影响企业招聘和求职者的消费习惯,也难以改变产品服务对受众对象的满足程度。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行销企划一定要遵循其市场规律,要挖空心思去思考“低成本营销”的策略。“低成本营销”虽然看起来很困难,做起来也很痛苦,但他实用、稳健。“高成本营销”尽管做起来很痛快,很风光,但服务对象不买帐,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就将陷入绝境。我们看到很多,在当年央视标王秦池、爱多的“高成本营销”策略背后,用高昂的代价去不断编织一个个美丽的谎言,却最终落得兵败垂成。
那些靠烧钱打天下却让无利可图的营销,是值得真正的营销人和行业人士反思的行为。对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一个企业和产品的推广,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质,将过去某个行业某个产品的营销思维直接嫁接过来,是不合乎市场规律的。“高成本营销”未必会带来高收益。只有把低成本营销融会贯通的运用在市场运作的每个细节,才能真正领会到营销本质。
人力资源资源服务业尚处于“战术制胜”的市场营销阶段,现在的市场要拼的是企业的行销企划力和资源整合力,推进在“低成本营销”策略下研究和执行的深入,尽可能的提升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有利于营销人员更加专注地进行市场深化和开发。纳杰人才研究中心研究认为,未来10年,人力资源服务业将进入“同质化产品泛滥”的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也将迎来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也是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集中整合的时期,只有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才是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谋求发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