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说的是张三丰教张无忌学太极剑。张三丰先演示了一遍,然后就是他们之间的对话: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胡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
到了人生的某个阶段,你就会发现,其实放弃比得到更重要,忘记比记得更重要。忘记之后我们才能有更宽阔的胸怀去接受新的事物,领悟新的境界。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学习如何努力、如何坚持、如何永不言弃。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如何放弃。
放弃是一种智慧,汉代司马相如所说的:“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指的就是这样一个境界。
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如果我们放弃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甘拜下风,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当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发生摩擦时,如果我们放弃争执,以唤起对方的恻隐之心,使家庭保持和睦温馨;当我们不得不放走机遇,或者是我们的事业虽百般努力却成功无期的时候,如果我们放弃努力,换一条路走、换一个活法,或许是另一个成功的开始。就像前面是一条死胡同,我们必须选择放弃,做必要的回头一样。
因此,放弃是人生的一种成长方式,是一种艺术,一种健康生活的艺术。
而营销中的放弃也是一种理智,艺术!
首先要放弃的是对营销专家的信仰。营销学的体系博大精深,在这样的学科内沉迷一辈子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为什么要学习营销学,有的人是为了认识世界,有的人是为了改造世界。我想说的是,如果是为了认识这个世界而学习营销学,那是非常有缺憾的。营销学目前的发展程度仍然介乎手艺和科学之间,好的营销学家,无非是熟练的工匠而已。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社会学和政治学可能不如营销学严密和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就比营销学所关心的问题低级。恰恰相反,我时常觉得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比营销学家更善于捕捉每一个时代的重大问题,而最好的营销专家,也会犯下在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萧条到来前夕预测经济将进入一个长期繁荣的错误。
最后甚至要放弃对学术生活的执著。即使我们在内心里早已经把对学术的追求视为自己的天职,也不能把学术看得太重。人生就是如此:把爱情看得太重,往往为情所殇;把事业看得太重,迟早要成为工作狂;把知识看到太重,会变成书呆子;把财富看得太重,会成为守财奴。我常常告诫自己的朋友:不要以为营销专家比其他的职业智商更高,和学术界相比,官场、商界的竞争要激烈的多。按照营销专家的逻辑,在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才会出现最优秀的人才。做学问是世界上最枯燥而简单的事情,和农民种地异曲同工。只要你自己付出的心血更多,收获的成果自然更多,所以做学问远远没有其他的职业富有刺激性。
同样,也不要以为营销专家的道德水平更高尚。在我看来,经济学只适合那些中等智力、中等道德水平的人来做。木匠做好了一把精致的椅子,不会因此而产生要拯救世界的欲望。同理,经济学家能够解释或预测经济现象,并不意味着有资格对所有的社会现象做出评判。对于个人生涯来说,我倒是觉得体验比追求更加可取。爱因斯坦说科学家都应该找一个其他的职业,业余时间才来做科学研究。他说他想当管子工。我想他说得是对的。
在营销教育训练中经常都会提到一个观念:“说有得必有失,要有舍得的观念,有舍有得、不舍就动弹不得,有越多的舍不得将会有越多的动弹不得”。这所要割舍的东西就是成功的背后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要想只有“得”而没有“失”那是所有人都希望但却是做不到的事,所以在自己全心投入之前,要对于自己未来可能失去的东西做好应该舍弃的心理准备,不要让自己在毫无准备的情形下去面对,因为这些事情逃也逃不掉、躲也躲不了,现在不面对未来也得面对,因为你想要在这个行业里成功就必须要如此。
下面来谈谈在营销事业中我们要失去的一些东西
1.失去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
从事营销事业之后很多生活的模式会产生变化,过去下班之后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和自己太太、小孩、父母一起吃晚餐看电视聊天,其乐融融,可能收入并不高,但是可以享受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这种温暖在这个世界上是无价的。
在创业的过程中,每一个人所必须要付出的时间是很大量的,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己无法选择的,单纯只是早上八点钟到下午六点钟的正常工作时间根本就不够来应付所有应该要处理的事物,再加上求好心切,希望早日能够看到自己创业的结果,所以付出再多的时间也是在所不惜,因此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很多时候都必须要被牺牲掉,这是不得已而却是一定要做的选择,在营销中创业更是如此,因为很多用兼差方式从事的人,他必须用晚上的时间去做完一个创业的人应该要做的所有事情,所以他的时间更是急迫,没有了星期假日也就是正常的事了!
我常常看到一个营销人每天早出早归,因为都是凌晨以后才回家,连星期假日都不例外,我很佩服这样的创业精神和他的执着,在创业的渴望下我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潜能,不眠不休的工作,拥有坚强的意志力,真的令人感动,我觉得这样的精神与毅力是任何一个创业的人学习的对象,为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勇往直前不断付出,而这也是一种对自己全然负责的表现。
但是我希望这样的付出是在清楚衡量过自己所会失去的时间之后的表现,有很多人并没有做好这一点,所以在一段时间的奋战之后会对自己所失去的东西感到后悔,这样的后悔是来自于事情发生以后,有些幸运的人还可以用以后的时间来补救,但是有些人就必须要为此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值不值得那就要看当事人心里真正的想法了。
如果已经知道失去一些与家人朋友的时间是必然会发生的事,事前先做好沟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了!对自己要沟通好、对家人朋友也要沟通好,不沟通的结果,自己会是自己的阻力,家人朋友也会是很大的阻力,如何转阻力成为助力关键就是在我们是否和自己和家人和朋友达成共识,凝聚力量!
要对自己沟通是因为在创业的过程中 你必须要专心一意,所以要先下定好自己的决心,否则你会很难割舍自己和家人之间那份亲情的牵绊,结果软化了自己创业的决心和斗志,这也是有些人之所以会忍痛离开战场的原因。
要跟家人沟通是你必须要积极的去获得更多家人的体谅和支持,原因是家人常常是给最多帮助最多支持的人,但是家人也可能会是最多冷水的来源,因为家人可能不清楚你要创业的原因,但是他却必须接受和你之间感情越来越远的事实,如果没有沟通清楚就要他们去接受这样的事实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我相信当我们一整天在外奋斗的时候最希望的就是回到温暖的家,因为温暖的家可以让人得到慰藉,没有人愿意回到家之后还要再去面对一大堆的争执和沟通,外面是战争,回到家之后还要面对更大的战争,你有多少的精力呢?
当然我们也常常看到全家出动为你的事业一起付出的例子,因为他们发挥了血浓于水的力量,将你的事业看成是全家人的事业一样关心,事业不再是他一个人单打独斗的事,事业是他和他的家人共同奋斗的目标,这样的力量真的是让人感动,也让人羡慕!成功的模式从沟通开始,就从家人和朋友开始做起吧!
2. 失去私人的空间
每一个人都会需要有自己私密的空间,那是自己真正安全、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你可以真正的放松自己,当一个人没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时候,他的生理以及心理都会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下而无法放松自己,一个整天神经紧张的人怎么可能会有任何的创造力和事业的战斗力呢?
营销当中因为多数的人要在有限的时间中去处理最多的事,所以时间上的安排就会很紧凑,甚至没有的选择,个人销售的时间还比较好安排,但是如果是组织的事物就很难安排了,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营销人的心理状态出了问题如果不马上解决的话,很快就会彻底腐烂,为了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时机,所以常常就必须要牺牲掉自己很多的时间和个人的空间去和下线们沟通,家原本是一个人休息的场所,但是很多营销人的家都已经是变成了沟通办公的场所,而家就是晚上工作结束之后继续办公的地点,原本私人的空间却变成了半开放式的空间,这时候你所考虑的就不是你个人的问题了,你的家人是否能够适应这样的转变,对于家人来说这样的方式是否会有不良的影响,这些都不是你一个人说好就行,事前做好全面的沟通才可以避免之后的问题产生。
随着你目标的完成、业绩的成长,伴随着你的知名度会越来越高,这样的荣誉感和肯定是很多人喜欢享受的感觉,但是这些也是你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之后才能获得,你是不是真的能够接受一个狭窄的自我空间呢?当你走路在街上的时候会有陌生的人跟你打招户、当你坐在餐厅里享受晚餐的时候会有陌生人走过来跟你打招呼、在电影院里、在消夜的场合里,甚至是在厕所里你都有可能会碰到认识你的人,你必须要随时做出最好的形象去面对群众,一个营销业的大将会透过经营的时间越长、演讲的次数越多、沟通过的人次增加,会让自己在不知不觉当中变成了公众人物,再加上很多公司都喜欢造成偶像崇拜的结果,更让这些大将自我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因为直销商可能就在你身边!
有些人在没有任何的心里准备之下面对逐渐失去的自我空间时,心中会开始有不安全感以及疲态的出现,这些人最后的选择通常都是突然之间就消声匿迹,消失无踪,不做任何的交代或解释,我就曾经问过一些离开营销业的老朋友为什么离开?他们的答案是“好累,整天都跟下线营销商在一起,没有自己的空间,电话如果不关机,凌晨三点都有人会打电话给你!”
是啊!如果一个人没有事先先规划好哪些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最后转头发现自己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的话,当然会觉得很累,因此事先能先规划好,坚持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对这些绝不退让,我认为这样子的做法对自己、对家人、对直销商来说都是一件最好的事!
3.失去自己的兴趣
我自己曾经面对过好几个个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说也说不出,只知道自己的压力很大很大,很想逃避,现在正介于离开与梦想之间的拔河,放弃心有不甘,继续又觉得痛苦,我明显的可以感受到他的求救讯号,也可以感受到他的不快乐,我一直倾听希望能够找到他的问题,最后我发现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情绪失去平衡所造成的低潮,我突然之间岔开话题问他:“你以前的兴趣是什么?”他也突然说不上来,彷佛已经忘记自己还有兴趣,后来想了一下才说出“钢琴”这两个字,我又问他:“你多久没有好好坐下来弹琴了!”
他想了好久说:“二年了”,接下来的话题都是在钢琴的兴趣上,渐渐我发现他开始露出了笑容,我们从他小时候辛苦的练习过程到他自己沈醉于琴声时的心情,越谈就越开心,那份挣扎时的忧愁顿时消失无踪,最后我给他的意见是每天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弹钢琴而且从今天开始,马上放假回家去看看自己忽略了好久的钢琴,在我的眼睛中我看到了一个紧绷的人终于获得情绪上的释放,我很开心能够为他解决问题,他也很开心找到一个懂他的人!
很多人会在业绩和兴趣之间选择业绩,因为那是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就先把兴趣放在一边,因为那是与业绩无关的事情,结果就完全忽略了兴趣的重要性,平时的兴趣可以让人得到一个舒缓情绪的效果,让人能够放松自己,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有除了工作之外的精神寄托,有些人寄托于文字的表达、也有些人寄托于音乐或是寄托在旅游上,这些与业绩无关的事可能在起初好像一点都不重要,但是长期的累积下来却会在一个人从事营销事业时起了一个很大情绪影响层面的作用,这样的力量不仅不能够去忽略,反而还要特别的加以重视。
因此在业绩和兴趣之间对营销人来说,必须要找到一个最适当的平衡点,兴趣是一定必须要做某程度上的牺牲,而业绩也必须要做某程度上的放松,完全想要拥有自己的兴趣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在你平常时间的安排中已经多了一份工作,而完全牺牲兴趣只顾业绩也会是危险的做法,所以业绩和兴趣两方面都要有舍有得,舍一部份兴趣的时间去创造业绩,舍一部份创造业绩的时间去照顾兴趣来缓和情绪,让这两者可以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而且这两者都不可偏废。
4.失去学业
学生加入营销业一直是社会上最不被认同的部分之一,学生的职责是被定义在好好念书上而不是好好赚钱上,但是在社会状态的改变下,有很多的学生必须要透过打工来赚取学费,而有些学生则因为物质欲望的需求过高而希望多更多的零用钱来买流行的事物,以满足自己的虚荣,总之种种的原因形成了一个学生课余之后打工赚钱的风潮,而营销以兼职的方式,透过学生组织的快速发展而进入到校园之中,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快速致富的价值观,甚至是同学与同学之间金钱的往来,让原本单纯的校园空间变的复杂了许多,这也造成教育人士与许多家长的困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学校明令禁止营销进入校园,但是禁止归禁止,私底下从事的人还是大有人在。
5.失去朋友?
这又是营销业中敏感的话题,做营销会失去朋友这样的说法我听过很多次,我对这样说法的看法是太过于偏激、太片面,但是无风不起浪,这样的说法也事实上代表了一部份人的心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直销可以交到很多朋友,而错误的营销会失去很多朋友,形成这样的说法其实是和营销的行为模式有关。
不曝光邀约就是其中一种不好的行为,邀约不说明是很多营销人的手法,接触过营销的人应该对于一通不说明原由就约你碰面的电话,或是说是很重要的事不方便在电话里说的邀约电话不陌生,很多的朋友对于这种在不曝光邀约下碰面之后被带入会场来到直销公司的方式非常不能接受,有被欺骗的感觉,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意是不可以在电话里透露的,神神秘密只会引人怀疑最后心生反感。
过去老鼠会的阴影是一部份形成这样行为模式的原因,因为这阴影造成了直销人邀约上的困难,因为他很难在电话中消除他人心中原有的排斥感,碰面三分情就是这种行为的理论根据,先碰面再说,不碰面连机会都没有。
另一个部分是在这个社会中越多人对营销持负面的意见,就让营销商越不敢在电话的邀约中大声说出邀约见面的主题,所以便一直恶性循环下去,到现在很多人接到这样的电话时,都会小心翼翼的问清楚碰面理由,否则连面都不碰,省得麻烦和尴尬。
还有一个原因是大部分的人面对邀约的拒绝时,无法做出最适当的反应,影响从事者的信心,所以会有上线为了避免他的挫折感,鼓励其用不曝光的方式进行避免电话中的沟通,人到来之后才由上线出面解释,原意其实是好的,是出于上线对下线的帮助,但是任何一个被邀约来的朋友的想法不论你是多厉害的沟通高手都无法做百分之百的控制,尤其是面对一个对于这种邀约方式反感的人来说,常常会造成对立或辩论,甚至争执这些更尴尬的场面出现!
看《动物世界》,一只猎豹正在追赶一只羚羊,猎豹时而逼近羚羊,时而又被羚羊拉开距离。这样反反复复好几个回合之后,猎豹终于停止了脚步。然而,过不了一会,它就轻易地捉到了另一只羚羊。
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舍不得放弃,也许就得不到成功。放弃的结果,等待的也许是更多更大的收获。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舍得放弃,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取得辉煌胜利的战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放弃,并不意味着走投无路。恰恰相反,放弃可以使你另辟蹊径,有更广阔的空间。当你一下子从牛角尖里走出来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世界原来是那样大,天空是那样蓝,道路是如此宽广,选择的空间是如此无限,前途是如此光明灿烂。这时你才会感到,放弃并不是一只苦果。
放弃是一种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一种很好的解脱。一个人最苦恼的莫过于要想得到的东西苦苦追求而又没法到手。放弃,心理上似有前功尽弃的可惜。其实,“可惜”的实质,根源是处在一种欲舍而又不舍的心理状态。一旦当你彻底放弃,心理就会平衡,就会坦然。全心身就会获得一种轻松感,就会得到一种愉悦的解脱。
1989年,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突然逝世,乐团决定聘请英国著名指挥家西蒙拉特尔担任首席指挥。当接到聘书时,拉特尔十分兴奋。要知道柏林爱乐乐团素有“世界第一交响乐团”之称,他的首席指挥也素有“世界第一指挥”之称。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位置几乎是世界所有指挥家所向往的。然而,当拉特尔经过一番思索后,他放弃了。因为他觉得柏林爱乐乐团最震撼世人心灵的是古典音乐,而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理解还不够。
他的放弃,令许多英国人不解,甚至认为拉特尔不敢接受挑战,没有能力为英国人民带来荣誉,丢尽了英国人民的脸。然而,拉特尔却说:“再好的机会,如果你没有能力把握,那么还是放弃为好。”后来他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古典音乐,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他终于成功了。最后,他终于登上了“世界第一指挥”的宝座。他带领柏林爱乐乐团创造了音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迎来了一次又一次辉煌。
拉特尔如果没有前面的放弃,也就没有后面的辉煌。
工作中,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事情,你也许曾犯愁,不知该从哪件事开始,觉得每件事都重要,每件事都想一口气做完,这件做了一点点,又去做那件,一天一件事也没做完。而当你清理头绪、择优选重,一件件去做以后,发现不仅没有浪费时间,工作质量、速度、心情都得到提高。生活中,因为放不下手中的名利、职务、待遇,有的人整天东奔西走,荒废了工作也在所不惜;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有的人成天费尽心机,利用种种机会想捞一把,结果却是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对权利的占有欲,不怕丢掉人格的尊严,一旦事件败露,后悔莫及……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不在抵达理想的彼岸中搁浅或沉没,就只能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可放下的东西果断的放掉。
懂得放弃是一种智慧。